关于举办"第一届南京大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的补充通知
更新时间:2020-09-30 浏览次数:
关于举办"第一届南京大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的补充通知
由于疫情原因,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原定2020年5月中旬举办的"南京大学第一届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将延期至今年底或明年初进行,具体的时间将根据华东地区选拔赛日期而定,原定的报名时间相应延迟到10月25日。
本次竞赛旨在夯实大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一个化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推动南京大学实验教学改革。本次竞赛也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南京大学选拔赛,获得优胜队伍将代表南京大学参加华东地区选拔赛。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是由教学部高等院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高等院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协办的一项全国性化学实验竞赛,参赛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分为地区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我校属于华东分赛区。竞赛为团体赛,各参赛高校以队为单位组织选手参赛,参赛队伍可围绕新创实验、已有实验创新、科普实验三个方向设计参赛项目,按组委会要求提交参赛作品,参与现场答辩。分赛区竞赛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5月下旬进行比赛,从获一等奖的参赛队中排序确定参加全国决赛的队伍。全国总决赛设置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8月下旬进行比赛,根据实验作品成绩(60%)和现场答辩成绩(40%)确认竞赛成绩和奖项。
2019年由南京大学承办了首届全国总决赛竞赛,来自七大赛区88个高校274名选手参加本次比赛,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很大反响。我院选手刘天瑞、张妍欣、冯凯旋组成的"搬砖时感觉文献不队" 代表南京大学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本次南京大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相关事项如下:
竞赛内容、竞赛方式等参赛要求
1. 竞赛内容
设计相关化学实验项目,符合本科生实验教学或者科普宣传要求。竞赛内容分为以下三类:
(1)新创实验设计
是指把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研成果设计为适合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所提交的新创实验要经过反复验证,确保可重复,时长适宜教学(基础实验小于8小时,综合实验小于24小时)。
(2)已有实验创新设计
是指改革现有教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对已有实验重新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使之更贴合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科普实验设计
科普实验要求内容反映化学之趣、化学之美、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提交的作品需符合安全、绿色、趣味、易操作的要求,便于公众操作并能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公众了解和正确认识化学,激发青少年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是南京大学化学或化学相关专业各年级在校本科生,以队为单位参赛,每个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设队长一名,指导教师1-2名。参赛题目可从后面提供的项目中选取,也可以自定,非常欢迎把科研课题组的前沿研究转化为相关创新实验项目。在此期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如需要开展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和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可以在正常上班时间到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教学中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所需仪器和药品。
部分教师提供的课题:
基于三维碳材料的电合成反应 (程旭老师,有机实验室)
可见光条件下无金属的含氟官能团化反应 (程旭老师,有机实验室)
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 (物化实验室)
3. 竞赛方式和组织
本项竞赛为团体赛,由参赛团队以汇报作品和答辩方式进行比赛。比赛成绩由参赛作品成绩(60%)和现场答辩成绩(40%)之和组成。请参赛队伍提前准备PPT,作品汇报10 min,专家提问10 min,答辩时间见后续通知。优胜队伍将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华东赛区参赛资格。
参赛作品模板及答辩说明
按照模板要求撰写参赛作品。请仔细阅读论文模板说明,参照相应模板要求完成作品,论文字数控制在6000字以内(不含图表)。模板详见附件。
附件1:论文模板一(新创实验/已有实验创新设计)
附件2:论文模板二(科普实验设计)
附件3:支撑材料要求
附件4:论文写作说明
特别说明:由于时间较为紧张,为确保参赛队员集中精力创作作品,视频可暂缓提交。待校内答辩结束后,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再进行视频拍摄,角逐"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华东赛区区赛。
参赛报名及作品提交
参赛报名:请填写参赛报名表(见附件5),提供参赛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相关信息,于10月25日前发送至邮箱ychun@nju.edu.cn,文档命名为:竞赛报名表-参赛队伍名称-院系。
作品提交预计时间:
请于2021年1月17日前提交实验作品的PDF文档(包含实验论文和其他支撑材料,视频可暂缓提交(若有则请一同提交)),文档命名为:新创实验/改进实验/科普实验-参赛队伍名称-院系,发送至邮箱ychun@nju.edu.cn。答辩PPT以及答辩安排见后续通知。(注:因华东赛区日程安排未定,提交作品时间可能会有所变化,如有变化将另行通知)
四、其他事项
竞赛联系人:杨金月; 淳远
咨询电话:18205186769 ; 13814001973
E-mail: yangjinyue@nju.edu.cn; ychun@nju.edu.cn